吴 晓
(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 要: 如何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和办学模式,办出特色,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运用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剖析了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并对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提出了一些构想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发展战略 特色
1.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战略选择的思考
现代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差别化发展是基本竞争战略。学校差别化发展就是培育办学个性,进而形成办学特色。所谓“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富有独特风格和个性的质的规定性。特色发展战略则是指高校根据社会和国家要求,立足自身实际,以培育个性为核心,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强调特色培育,以比较优势推进学校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实施战略选择的重要理念和主要思路。只有特色明显,学校才有生机活力,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才能够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追求和培育特色是新世纪高校适应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竞争要求的重要手段,更是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发展战略选择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1.1 特色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持续协调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经济建设要求、地方经济建设要求和自身实际,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制定和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努力创造专业和谐发展的环境。具体到实际工作中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在规模和质量的关系上,既要适度扩大规模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提高办学效益,更要保证质量要求,按标准加大投入进行建设,避免片面追求规模;在发展速度上,既要加快建设、适度超前,又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过高追求硬件建设标准,不过多负债搞建设;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主,注重规划能力(Planning Ability)、设计能力(Design Ability)、管理能力(Administrate Ability)的培养;在教学和科研关系上,强调本科教学是基础和根本,科研是提升和保证,努力实现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
1.2 特色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必然选择
地方本科院校是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而产生的,他们大多是由地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这类学校数量多、覆盖区域广,同样肩负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等历史使命。他们的快速健康成长将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外部来看,这类高校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无论是人才竞争还是区域经济支持环境都处于自然劣势;从内部来看,无论是办学理念、物质条件、师资队伍,还是教学管理和生源质量,也有先天不足。特别是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从一产生就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的挑战,承受国际国内双重竞争压力。在这种天时、地利都不具优势以及学校财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为赢得先机、以求生存和发展,均衡发展显然有一定难度,选择特色发展战略就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实际需要。另外,也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的客观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不充分的条件下,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成为直接影响高校选择发展战略和办学行为的“指挥棒”。国家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成为高校各项办学工作的标准和指南。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内涵发展为主”调整为“适度超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各高校办学规模迅速膨胀,高等学校面临教学资源和人才市场双重约束,这在地方本科院校中表现尤为突出。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要规避不利,在名老高校的罅隙中探求自身发展,唯有选择实施特色发展战略。
1.3 特色发展是澄清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战略选择误区的有效途径
随着办学层次和行政级别提高,一部分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在发展战略选择上主要表现出两种错误认识:一种是对发展形势估计过于乐观,盲目攀高求全,主张快上硕士点甚至博士点,走名老高校发展道路;一种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因袭或恪守原有的办学经验,没有乘势而上,快速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前一种认识对自身发展环境认识不清,后一种认识过高估价了原有的办学能力,两者的本质都是反科学发展观的。特色发展则要求既对原有办学传统和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升华,也对学校发展自身实际条件、外部环境有准确的认识。特色发展选择从根本上对以上两种错误认识进行否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进而保障和推进特色战略实施,形成良性循环。
2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发展战略的认识和选择
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应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秉承原由的办学传统,客观分析自身发展优势及外部环境,主张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突破口,牢固树立地方意识,最终选择和形成了“全面推进校县校企合作,积极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发展战略。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远离中心城市的自然区位、主要面向基层生产的服务分区以及生源的主要来源和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要求我们必须紧密依靠地方、立足地方,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需要。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特点,决定我们的办学基础和优势在于与地方共生、共荣、共发展。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实力、学科发展水平等各方面与名老高校存在的差距,要求我们探索另外发展思路和模式。另一方面,地方院校作为当地的人才、智力、科技、文化、信息中心,为高校和地方的全面合作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第三,从现行管理体制和办学实践来看,尽管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地方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仍是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只要地方本科院校充分发挥作为当地智力、科技、人才、文化、信息中心的作用,就会赢得地方的重视和支持。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需要地方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时,学院不少管理事务仍是属地管理。
第四,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强调集中优势。地方本科院校在基础研究和创新方面实力远不如名老牌大学,在应用性研究方面缺少高职院灵活机制。地方本科院校是地方人才、智力、科技、文化中心,大多数专家和学者对地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比较熟悉,其研究领域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是要发挥的优势。
3. 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成效
3.1 理清办学思路,找准专业办学定位
办学思路和定位是专业发展的顶层构架,也是体现国家分类指导原则的主要依据,是否合理准确直接关系学校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应根据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秉承长期办学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具体实际,明确办学定位。即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于以培养应用型本科高级专门人才为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不拘一格成才;注重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协调发展;在专业上定位于教学型;在学院办学层次定位于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在学院服务面向上定位于立足本地、面向全省、辐射省外,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2 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学校办学特色实一种历史地积淀,是对长期办学经验的总结和结晶。学校按照国家新的办学要求,立足办学实际,秉承专科办学经验和传统,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一方面总结多年的办学经验,继承和发扬紧密联系地方发展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合理借鉴国内外本科办学经验,加强改革和创新,强调就必须从教学、建设、管理等各方面全面提升水平。在教学上实现“三个提升”,即理论教学实现由以够用为度向突出基础性和学术性提升,实践教学实现由讲求具体工种实践向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培养目标实现由追求专业对口向突出适应性提升。建设上突出“三个加强”,即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底子薄、办学规模扩张较快的实际,加强办学基本设施和师资队伍等基础性条件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所需的研究性条件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和开放性实验室等开放性条件建设。管理上注重“三个强化”,即针对教育管理不同要求,提出强化学术管理,强化层次管理,强化制度建设与管理,构建以严格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3.3 正确处理软、硬件建设关系,坚持以评促建
我们始终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重在建设。而建设应该既包括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行政用房等硬件建设,也包括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课程、教学管理、学习风气等软件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和保障,软件建设是难点和关键,两者不可偏废。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原有办学基础比较薄弱和近年连续扩招,基本办学条件捉襟见肘,特别是面对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往往容易只重视物质条件建设,而忽视原有办学思路、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水平等深层次的缺陷。我院一方面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确保教学条件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另一方面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理清办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工作的重点。通过学院立项资助、省级项目配套资助、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改革研究开展。
3.4 建立适应地方发展的专业体系,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面向地方发展需要,构建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全面加强教学建设,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专题调研基础上,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教学研究,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加强教学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聘请地方专家做兼职教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和地方的科技文化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进了爱校、爱市和热爱专业的情感。鼓励学生根据地方生产和工程实际,选择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选题。
其次,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我们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鼓励教师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倡导教师将科研精神和态度带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严谨作风;将学科前沿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将科研思维和方法融入教学,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学院选派青年教师到合作单位工程实践现场和基层锻炼,丰富教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学院聘请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专家担任课程教学和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丰富学生选题,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第三,优化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办学条件。根据教学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校内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建成了住宅建筑模型制作、效果图制作、测量实验室、CAD实验室等,能够100%地开出教学大纲中的必修课程实验,开出85—95%的选修课程实验。利用实验室、模型、电脑模拟、校内测绘等多种形式就地开展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相互脱节,是工程类专业教育易患的毛病,我们探索将理论教学、实验训练、工程实践这三者有机结合和相互穿插、渗透,构建了规划能力(Planning Ability)、设计能力(Design Ability)、管理能力(Administrate Ability)“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规划上提高质量和效益,变单一规划的人才培养形式为多层次、多类型、多目标的培养形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与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课堂之外,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去设计单位实习并指派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参与工程项目的实践开展实训,将专业理论知识与项目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
3.5 全面推进院企合作,实现学院与地方互动发展
为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学院明确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实现学院与地方互动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合作,项目启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的工作原则,制定了《关于开展校县校企合作的若干意见》,具体从发展咨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并最终实现学院与地方的互动发展。
其次,开展教育教学合作,学院和地方互为人才基地。教育教学合作包括招生就业、共建实习基地和各类人员培训。学院和地方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联合培养人才。目前,学院共建有20个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积极开展横向合作和对外服务。与当地多家建筑设计院签订协议,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作为他们的一个设计室,参与工程设计;利用工程设计这个平台,有助于教师迅速掌握城市规划设计规范,熟练应用各种规划设计软件,并提高创新能力与水平。集中优势力量组建土木建筑工程实验中心、常德智冠测绘信息中心,使教师工程能力迅速得到提升,积极对外开展业务和技术服务。在对外技术服务过程中,既加强了与生产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也为教师创造了参加工程实践的机会与条件;使其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市场需求,并能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中。与此同时,还积极引进企业、研究院所中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工程师,充实师资队伍。
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实施特色发展战略,我院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定位更加准确,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例如,2007年以来我院城市规划专业师生为常德市做了30余项新农村规划。2009年4月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李梦强、刘奕彤、王良良、张恒同学的作品《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研究》在“湖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喜获一等奖,吴晓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该奖项的获得不仅打破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纪录,而且实现了学校在该赛事上一等奖零的突破。2009年5月我院城市规划专业师生圆满完成了常德市政协委托的关于80公里高速公路环线以内,480平方公里区域的城市规划情况调研工作,撰写的《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研报告》在市政协五届八次常委会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市政协专门来信表示感谢。